![吳姓有多少人口_吳姓起源及分布](/zb_users/upload/0/217.jpeg)
吳姓是中國第十大姓,尤其在東南地區和南部最有影響。當今吳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1.93%,總人口大約在2400多萬。
吳的名義
《說
文》注解:吳,是姓,也作地名,吳的本意是大聲說話。“吳”字是由舊字體“吳”而來,楷書體吳字緣自小篆體吳字,小篆體吳字承接了金文吳字。而甲骨文中的
吳字,乃是一個傾斜著腦袋的人,正在手舞足蹈地大聲說話的形狀。金文僅僅將口移到一旁。吳作為地名專指江浙,這是一個借象形的會意字。古代中原人對江浙一
帶人的語音不好理解,只有依賴他們的手勢和大聲強調才能溝通。吳氏族的族徽的形成與此有關,早期吳氏族活動過的地方被稱為“吳”,在此建立的***稱為吳
國,最終成為了姓氏。
吳姓的起源與演變:
吳姓的淵源由四大支組成:姜姓、吳回氏族、姚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黃帝時代的吳部落以騶虞為圖騰,解釋為吳,作為氏族之名。騶虞是一種古獸,其聲音十分洪亮。吳氏族屬于炎帝部落,姜姓,活躍于今陜西隴縣
隴山之東的姜水旁,所居之地稱吳山。炎帝時代的吳權是吳氏族的首領,其后裔吳樞是黃帝的生母。炎帝和黃帝同為古羌人的兩大分支,互相通婚,形成了華夏族的
主體。夏朝時,姜姓吳氏族隨夏族東遷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曾與神射手羿期比射的吳賀,是其后裔。姜姓吳氏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
第二支出自吳回氏族。黃帝的后裔顓頊,顓頊之子稱,稱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汝河地區。稱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吳回在舜時代先后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
管火種的首領之稱謂,代表著在氏族中的極高地位和權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誅,吳回繼任祝融氏,吳氏族居于姜姓吳的故地。夏朝時,吳氏族沿渭水北岸東遷到山西
平陸的吳山。商朝時,吳氏族一直活躍于北方,首先沿黃河而下進入河南新鄭地區。后東遷到濮陽雷澤之西,最終到達山東臨朐東北朝陽古城,史稱王吳。商末的吳
伯乃是這支吳回氏族的后裔。這支吳姓有4000多年的歷中。
第三支源自姚姓。舜部落是東夷族的一支,舜接堯之位而居中原。占據古吳之地,今山西平陸吳山之旁的歷山,史稱有虞氏。夏禹接舜之位建立夏朝,封舜之子商均
于虞,即今河南東部的虞城。姚姓虞國一直作為東部的重要方國而存在,商朝時國亡,子孫以吳為氏。秦末安徽宿縣大澤鄉發動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首領
吳廣,就是姚姓吳的后裔。這支吳姓也有3500年的歷史。
第四支出自姬姓。產生于周初,也稱周族姬姓吳,是吳姓中最重要的組成,影響最久遠,人丁最興旺。商末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封長子太伯于陜西隴縣的吳岳,封
次子仲雍于陜西武功西的雍原。不久太伯與仲雍率領周族姬姓吳氏族一起出奔荊蠻,進陜西秦嶺南之商縣,穿湖北人湖南衡山,經江西清江吳城,渡永修,沿長江而
下,遷江蘇江寧、鎮江,涉常熟,歷經四代最終到達江蘇無錫東的梅里。仲雍之曾孫周章建立吳國,亦稱句吳。公元前585年,壽夢正式稱吳王。春秋后期,吳國
曾一度攻破楚國,北上與晉國爭霸,稱雄于東南。公元前473年滅于越國,吳國的子孫遂以吳為氏。這支吳姓主要活動于華東一帶,隨后向中原、華北和華南發展
壯大,也有2600年的歷史。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吳姓中融入外族的事件發生稀少。宋朝以后才出現北方外族改姓的事件:北宋的西夏國黨項族有吳姓,元朝的蒙古人中有吳姓,清朝滿洲八
旗烏爾錫氏、烏拉氏、烏蘇占氏、兀札喇氏、烏雅氏、烏蘇氏等氏族集體改姓吳。南方地區的漢族中融人外族基因的事件主要發生在明清時期。
歷史上吳姓的分布和遷移:
秦漢時期,吳姓主要活動于江蘇、江西、安徽一帶。其中一支北上山東,西進山西,南回湖北,后又返江西。漢初,吳芮被封長沙王,他的后代在湖廣和中原地區形
成了吳姓的重要望族;到了魏晉時期,由于長沙太守孫堅的夫人是江南吳氏,其子孫策和孫權在江東建立吳國,吳姓在江浙地區更是快速發展。唐朝是吳姓在南方發
展的最重要時期,唐初吳姓已進入了四川。隨后由江西南部進入福建和兩廣。唐朝中葉,吳姓的足跡已踏上了越南,在越南建立了“吳朝”。從此,吳姓群體在南方
的發展更為迅速,當代兩廣地區吳姓人丁興旺與越南的“吳朝”的建立有直接的關系。直到元朝,吳姓才首次進入臺灣地區。
宋朝時期,吳姓大約有17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2.2%,為宋朝第八大姓。吳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吳姓總人口的1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
西、安徽、江西、浙江、山東、福建,這六省吳姓大約占吳姓總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江蘇、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5%。全國形成了以江西為中
心的吳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吳姓大約有23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2.5%,為明朝第七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吳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
要快,600年中吳姓人口總增加率為35%,凈增加了60萬。浙江為吳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吳姓總人口的19.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
蘇、福建四省,大約居住了61%的吳姓人口。其次分布于廣東和安徽二省,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間,吳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
南、南方和四川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蘇皖、閩粵兩大塊吳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吳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吳姓的人口2400多萬,為全國第十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93%。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廣東、福建、廣西、貴州、江蘇五省,大約占吳姓總
人口34%,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東、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1%。廣東居住了吳姓總人口的8.5%,為吳姓第一大省。全國形
成了華南、華東、川鄂貴湘三大吳姓分布區。
吳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粵瓊桂、閩臺贛浙、貴湘大部、蘇皖南部、重慶東南,吳姓一般占當地人口比例在2.4%以上,最高可達5%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占了總
國土面積的14.7%,居住了大約56.3%的吳姓人口。在川云、重慶大部、湖北、湖南東部、蘇皖北部、山東、陜豫南部、寧夏、甘肅中部、青海東部、河北
東部、天津、內蒙古中部和東南部、遼寧大部、黑龍江東部,吳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1.2%—2.4%之間,其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8.5%;
其他地區,居住了大約34.2%的吳姓人口。
吳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吳姓重要的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陽、陳留、汝南、長沙、武昌、吳興等八個。吳姓的堂號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還有三讓、讓德、種德、世德、仁德、至德、秀聚、忠義等。
“三讓”堂號典故出自吳姓遠祖太伯和仲雍三辭王位傳說。傳說周太王古公亶父年事太高,想傳位于孫子昌,但是昌系三子季歷之子,很有顧慮,憂心忡忡。長子太
伯和次子仲雍知道父王意思之后,便相繼向父王表示自己無意作繼承人,這為“一讓”。接著,他們以上山采藥為名,故意出外避讓,為昌立為繼承人封號提供機
會,此為“二讓”。周太王逝世時,太伯和仲雍回來奔喪時,三弟季歷又以王位相讓,他們再次推辭,并遠出東南吳地不再歸來,此為“三讓”。圣人孔子對“三
讓”之傳說十分贊譽,稱“可謂至德也”。
楹聯 重要的吳姓楹聯有以下六副:
治平稱最;讓德留芳。
清操絕俗;畫圣留名。
鷹揚虎視;劍氣玉光。
八閩孝子裔;三讓帝王家。
孫子能教宮女;文簫幸遇仙姝。
休逸住延陵支分西土;富饒遷石里派衍東山。
家訓格言 吳氏的家訓首推明末大臣吳麟徵的《家誡要言》。吳麟徵,浙江海鹽人,天啟進士,崇禎年間在吏、刑兩部為官十余年,針砭朝政,直言無忌,為崇禎所幸,為朝中 所敬:因拒李自成死守西直門,城破***殉國,南明賜謚“忠節”,清廷又加賜謚“貞肅”。吳麟徵家教甚嚴,他主張人品須從少年做起,“修身篤行,信命讀 書,”端正人品?!岸嘧x書則氣清,氣清則神正,神正則人正。”要求子孫要有遠大的抱負,“器量須大,心境須寬”。認為“爭目前之事,則忘遠大之圖。深兒女 之懷,便短英雄之氣”,“每事寬一分,即積一分之?!薄攬孕拧罢嫘膶嵶鳎瑹o不可圖之功”。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茹荼歷辛"、“歷練艱苦”之士。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吳姓歷代名人805名,占總名人數的1.7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位;吳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1.28%,排
在第十三位;吳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2.55%,排在第七位;吳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3.16%,排在第五位。
發祥于江南的***著名吳姓,地靈人杰,名人不絕于史。戰國楚國名將吳起;秦朝農民起義軍領袖吳廣;西漢長沙王吳芮;東漢舞陽侯吳漢;三國魏文學家吳質;南
朝梁文學家吳均;唐朝畫家吳道子,史學家吳兢;五代后晉名將吳巒;南宋名將吳玠、吳璘,大臣吳潛;明朝小說家吳承恩,畫家吳偉,醫家吳又可;清朝平西王吳
三桂,醫家吳鞠通、吳尚先,植物學家吳其溶,小說家吳敬梓,篆刻和書畫家吳熙載,畫家吳歷、吳友如,金石和文字學家吳大澂;民國北洋軍閥吳佩孚;當代畫家
吳昌碩,考古學家吳金鼎,人類學家吳澤霖,歷史學家吳晗,物理學家吳有訓、吳健雄,數學家吳文俊,語言學家吳文祺,社會學家吳文藻,林學家吳中倫。
吳姓血型:
吳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5.8%,A型占29%,B型占27.1%,AB型占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