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姓有多少人口_馮姓起源及分布](/zb_users/upload/0/198.jpeg)
馮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一位大姓,在廣東、華北和華東地區最有影響。當今馮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56%,總人口大約在700萬。
馮的名義:
馮,馬疾行也。其本義是奔馬馬蹄踏地有力的聲音。甲骨文中馮字的左邊是“仌”,仌為古冰字,像水凝之形,后來字形變成“冫”。馮人當是以牧馬為生活聲式的
氏族,一直活躍在北方沿河地區,以馬和冰為其氏族的原始圖騰,并作為族名和族徽。馮人長期居住的地方稱馮,筑起了圍墻的地方稱馮邑,最終建立馮國,出現了馮姓。
馮姓的來源與演變:
漢族馮姓組成有兩支:歸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出歸姓。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東夷中有一支以白頭翁為氏族圖騰的歸夷,原居住在今河南商丘一帶。歸姓的一旁支東遷到今山東菏澤地區,形成
以荷為圖騰的河伯族。進入夏朝帝芒時代,河伯族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領馮夷,在河洛地區稱霸一時,后為夏有窮氏所迫,向北過黃河,其后人在陜西大荔縣建立了馮
夷國,歷經夏商周三朝。周初,馮夷國裂解為河宗、馮、邯三國。周武王滅馮等后,三國后裔均以國名為氏,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為歸姓馮氏第一名人。歸姓馮氏
的歷史至少有3700年。
第二支源出姬姓。周武王封其親族于馮夷故地,仍稱馮,春秋初被晉國吞并,馮邑后人也以馮為氏。公元前661年晉滅魏,大夫畢萬封魏,畢萬為周文王第十五子
畢公高的后裔,畢萬的旁支裔孫長卿(即文孫)食采于馮邑,古城在今河南滎陽西,子孫遂以封邑為氏,此為姬姓馮氏。姬姓馮氏的歷史也有3000年了。當代漢
族馮姓均認為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胤。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的馮姓長期活動在北方地區,不斷地與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動。加入馮姓群體中的外族主要有:漢初的匈奴人,南北朝時百濟
人,宋元明時期兩廣南部的浬人。而清朝滿洲人和蒙古人也有改姓馮。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同化,而轉變成為當地的馮姓漢族。
歷史上馮姓的分布和遷移:
春秋以前,馮姓名氣很小,僅僅在發源地陜西渭河流域活動,春秋戰國時,馮姓已遷涉到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地。漢唐之間,馮姓繁衍迅速,支派甚多,最著
名的有:出自漢征西大將軍馮異的穎川馮姓,出自漢宜都侯馮參的上黨馮姓,出自漢燕王馮宏的京兆馮姓,出自西魏寧州刺史馮寧的弘農馮姓,出自唐朝監察御史馮
師古的河間馮姓。唐宋時期,馮姓已經播散到了黃河長江南北的廣大地區,以及東部和東南沿海省份。清初始入臺灣。
宋朝時期,馮姓大約有55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72%,排在第二十八位。馮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占全國馮姓總人口的29%。馮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
于四川和河南,這兩省馮姓大約占全國馮姓總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湖北、廣東、山東、河北,這四省的馮姓又集中了27%。全國形成了以川鄂、廣東、魯冀
為中心的三大塊馮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馮姓大約有67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72%,為明朝第二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馮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
長略高,600年中馮姓人口純增長率達22%,凈增加了12萬。馮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東、廣東這三省馮姓大約占馮姓總人口的45%。其次分
布于山西、江蘇、江西、河北、四川,這五省的馮姓又集中了32%。浙江一躍成為馮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總人口的1.1%。東南和廣東地區的馮姓在這600
年中有了穩健的發展。而宋朝的馮姓第一大省四川,在明朝發展較慢,馮姓人口占四川省總人口的0.9%,減少了一半。其人口主要向東南、東部和南方地區遷
移,而四川地區馮姓人口主要向廣東和湖南地區流動。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蘇、魯、粵、晉五大塊馮姓人口聚集地區,重心由北部轉向東南部。
當代馮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馮姓的人口已達700萬,為全國第三十一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64%。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馮姓人口由67萬增道700萬,增長了10倍多,
馮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馮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廣東、河南、河北三省,大
約占馮姓總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江蘇、山東、四川、山西,這四省又集中了21%的馮姓人口。廣東為當代馮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馮姓總人口的12%。
全國形成了廣東、晉冀豫、魯蘇三大馮姓聚集中心。在近600年中,馮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表現為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強有力
的回遷,已經超過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
馮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粵桂大部、海南、貴州北部、湖南南端、川渝鄂大部、豫冀京津、甘肅東部、晉陜、魯皖蘇大部、內蒙古中部、遼寧西端、黑吉東端、***西北
端,是馮姓常見的地區,馮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6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7%以上,其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3.3%,居住了大約
71%的馮姓人群。在黑吉遼大部、內蒙古東部、山東東端、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四川北端和南端、云南北部和東部、貴湘大部、廣西北端、湖北南部、贛浙閩大
部、廣東東端、皖蘇南端、上海,馮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2%—0.63%之間,其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8.5%,居住了大約26%的馮姓
人群。
馮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馮姓的郡望主要有杜城、杜陵、長樂、始平、潁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等。馮姓的堂號除與郡望同名的以外,主要還有同輿、三同、市義、敘倫等?!笆辛x”
堂號典出戰國時馮驩,他是孟嘗君的食客。起初馮驩一再彈鋏,以示孟嘗君對他的不重視。孟嘗君為滿足他的要求,派他到家鄉薛地去收債息,馮驩得錢十萬,但把
不能還息的債券給燒了,并向盂嘗君說“討來的錢中一部分替你買了‘義’給帶回來了”。孟嘗君當時因沒有收到債錢而一臉不高興,并對馮驩大為不滿,礙于眾多
門人的情面,也就罷了。天有不測風云,不久孟嘗君被罷官回薛地,他萬萬沒想到,薛地的父老鄉親到幾十里外夾道迎他回鄉。孟嘗君這才想起馮驩那年替他收債息
之事,他十分感激地對馮驩說:“今天我嘗到了你替我買的珍貴物品——義,這可是萬金難買??!”市,就是買的意思。
楹聯 重要的馮姓楹聯有以下五副:
焚券市義;倚樹讓功。
鄭國名城;西京舊派。
撫蠻單騎平寇;擋熊弱質表忠。
復旦光華欣有象;新年宴會傲無魚。
道德可師教育驪山之下;端凝若植禁中瑞錦之呼。
家訓格言 明朝馮惟敏的家訓值得一讀。馮惟敏,山東臨朐人,出身仕宦之家,自幼聰敏好學,富有才華,擅長詩問,尤精散曲,堪稱為明代第一人。馮惟敏才學甚高,以散曲 寫家訓,尤以《醉太平·家訓》著名,是歷史上以散曲寫家訓的第一人。然其訓誡子弟卻切實平易,旨在讀書和務農為本。他一方面要求子弟:只有金榜題名,方為 男兒大志,“男兒志向,休負了前人名望?!彼麖牧硪粋让嬗指嬲]子弟,“聰明伶俐莫心高,只隨緣便了”,“須知鳧短不能長,再須提勉強”,“得饒人處且饒 人,退步行最穩”等警語,堪為明言。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馮姓歷代名人254名,占總名人數的0.5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六位;馮姓的著名文學家古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
0.67%,排在并列第三十三位;馮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52%,排在第四十二位;馮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
0.82%,排在第二十七位。
***馮姓家族是二個既古老又尊貴,支派眾多的姓氏。春秋以來,馮姓的著名人物世代不絕,事業政績十分優異。歷史上重要的馮姓人物有:春秋鄭大夫馮簡子;戰
國韓國大將馮亭,孟嘗君門下食客、齊國名士馮驩;西漢左將軍馮奉世,宣都侯馮參;東漢武帝時征西大將軍馮異;十六國時北燕國君馮跋;唐朝監察御史馮師古;
五代時列任五朝首輔的馮道;北宋名臣馮京;明朝開國名將馮國用,文學家兼戲曲家馮夢龍;清末名將馮子才,太平天國南王馮云山;民國初代總統馮國璋,名將馮
玉祥,史學家馮承鈞;當代哲學家馮友蘭、馮定、馮契,生理學家馮德培,地質學家馮景蘭,農學家馮澤芳,數學家馮康,寄生蟲學家馮蘭洲,民族史學家馮家昇,
考古學家馮漢驥,詩
人馮至,作家馮牧,電子學家馮秉銓,詩人兼文學評論家馮雪峰。
馮姓血型:
馮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4.1%,A型占28.5%,B型占28.8%,AB型占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