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姓起源 韓姓起源](/zb_users/upload/0/189.jpeg)
韓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二十六位大姓,在河南、山東、河北最有影響力。當今韓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61%,總人口大約在760萬。
韓的名義:
韓的原字形是由倝和韋組成,為今繁體字韓右上多一“人”,后來俗寫時省去了,當代簡化又成了現在的字形,甲骨文、金文中的韓均有“人”。孰,是形容太陽剛
升起時光輝閃耀之狀,是一會意字。韋的本義是獸皮之韋可以束。先民們把皮毛從野獸體上剝離下來,陰干后鞣制為皮革,再圍在人體上。因為先民們認為皮毛是圍
在野獸胴體上的,獸皮鞣制后可以束物,使物體的枉戾之處得以矯正,所以借用作皮韋字。那么,能穿上這樣獸皮的人一定很精神,吸人眼目。韓的本義是能鞣制皮
革,加工皮衣的技能。韓氏族是以鞣制皮革的職業為原始圖騰,以韓作為氏族的名稱和族徽的圖形,尤其在北方,韓人受到人們的敬佩和器重,所以留下了許多帶韓
的地名,韓人最終建立了國,并使用韓作為姓。
韓姓的起源與演變:
構成當代漢族韓姓主要有兩大支:董姓、姬姓。第一支源出董姓。高陽氏顓頊之后。陸終的第二子惠連,亦名參胡,董姓。參胡初居于韓,即今山西汾河下游的永濟
縣南的韓陽,其后裔成為董姓中一支韓氏族。韓流是中國韓姓中最早出名的人,據說是黃帝少子昌意之后裔,昌意為顓頊帝的祖父輩氏族,韓流當出自董姓韓氏族。
韓在夏朝為侯國,西周初國滅,子孫以國為氏,此為董姓之韓。董姓韓氏至少也有4000多年的歷史。族人向東經河南安陽的韓陵山,北迂到今河北固安的韓城,
后又東迂達遼寧昌圖縣,進而由遼河轉入朝鮮半島,成為朝鮮和韓國的先民。
第二支出自姬姓。西周初,周武王封其第五子韓叔于舊韓城,古韓國之地,故城在今山西汾河下游的永濟縣南的韓陽,此為姬姓韓國。周平王時,韓國被同姓晉國所
滅,改封為唐叔虞后裔曲沃桓叔之子韓萬的食邑,韓人西遷陜西韓城南。至春秋末,韓萬的后代與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公元前230年被
秦國所滅,子孫遂以國名韓為姓。當代韓姓多說出自姬姓韓,姬姓韓氏至少也有3000年的歷史了。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的韓姓同其他姓氏一樣,不斷與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動。加入韓姓群體中的外族主要發生的事件有: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
洛陽,定居中原,改代北復姓出大汗氏(即步大汗氏)為韓氏,此為匈奴高車部人血統。而清朝滿洲八旗姓罕扎氏族全部改為韓氏。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
逐步同化,而轉變成為當地的韓姓漢族。
歷史上韓姓的分布和遷移:
韓姓最初活躍于陜西和山西一帶,商末周初韓姓已經進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區。漢晉南北朝時期,韓姓在河南地區發展迅速,尤其在韓國古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和南
陽為中心,形成了著名的穎川韓姓。同時韓姓向北部、東北地區、山東、江蘇、浙江、甘肅、四川播遷,唐朝后期韓姓始入廣東和福建。宋朝是韓姓發展的一個十分
重要和特殊的時期,經歷東晉、隋唐的北方地區戰亂,在北方的韓姓人群受到了很大的損失。中原人群大量南遷之后,人口和政治中心第一次轉移到了南方。在明朝
以后,韓姓在東方得到穩定的發展,尤其在魯蘇遼三省繁衍最盛。清初移居臺灣。
宋朝時期,韓姓大約有64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83%,排在第二十三位。韓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約占全國韓姓總人口的25.6%。韓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
集中于河南、河北、陜西,這三省韓姓大約占全國韓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山東、江西、四川、安徽四省,又集中了24%的韓姓人口。全國形成了以豫冀
魯皖、陜川為中心的兩大塊韓姓聚集地。而湖南和兩廣地區是當時韓姓人口稀少的地區。
明朝時期,韓姓大約有6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67%,為明朝第二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韓姓人口增長比率為負值。
600年中韓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面對戰亂和***,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韓姓是北方地區姓氏,自然受到最慘重的損失。韓姓在全國的
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山東、陜西、河北、甘肅、浙江,這六省韓姓大約占韓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江蘇、廣東兩省,又集中了14%的韓姓人口。山西和
山東一躍并列為韓姓第一大省,約占韓姓總人口的31%。其人口主要向西北、東部和南方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晉冀魯、陜甘、浙蘇三大塊韓姓人口聚集地
區。
當代韓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韓姓的人口已達到760萬,為全國第二十六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6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韓姓人口由62萬激增到820萬,增長了13倍
多,韓姓人口的增長速度等同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韓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的圖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東、河北三
省,大約占韓姓總人口的35.6%,其次分布于江蘇、遼寧、安徽、山西、黑龍江、陜西,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韓姓人口。河南為當代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
韓姓總人口的14%。全國形成了以山東中部為中心,向東南、東北、西北以及東方輻射,韓姓人口逐漸減少,長江以南的省份少韓姓。在近600年間,韓姓人口
流動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有強勁的回遷,這已經大于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同時,黃河以北的韓姓人群出現向東北地區移民的傾向。
韓姓在人群中分布以長江為界分高頻率北方區、低比率南方和西部區。在晉冀魯豫、京津、內蒙古中部和東部、遼吉黑、陜寧北部、皖蘇北部,韓姓占當地人口的比
例一般在0.88%以上,有的達到1.6%以上,這部分覆蓋面積大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7.8%,居住了大約66.5%的韓姓人群。在陜寧南部、甘寧大
部、青海東部、***西北部、皖蘇南部、上海、湖北、重慶、四川北部、浙贛北端、湘黔北部、海南,韓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0.88%,其覆
蓋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21%,居住了大約20%的韓姓人群。
韓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韓姓的郡望主要有潁川、南陽、昌黎等。韓姓的堂號主要有泣杖、畫錦、榮歸、榮事、書錦、繼錦、福蔭、恭壽、永思、翕和等,最著名的是昌黎堂號。“昌黎”堂
號典出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孟州河陽人。因先祖居潁川,自稱郡望為昌黎,故世稱韓昌黎。他一生從事古文***,反對駢體文的華而不實,主張恢復秦漢時的散文
體。歷史上稱他是“文起八代之衰”故中興大家。同時,韓愈列于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楹聯 重要的韓姓楹聯有以下四副:
名高三杰;文冠八家。
勇推擒虎;兵罷騎驢。
堂開畫錦;集著香奩。
紅葉題詩,喜逢良友;碧輿卻坐,務絕奢華。
家訓格言 韓姓家訓首推唐朝大家韓愈,他學貫六經百家,尤精于散文。其文雄渾雅健,氣勢磅礴,世稱“韓文”,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思想本質是尊儒排佛,以儒家哲 學為處世準則,積極提倡讀書為圣,故其訓子也以讀書明理為要。他指出:“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他提出:“金壁雖重寶,費用 難貯儲。學問藏之身,身在印有余。”他告誡:“人不通今古,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他強調:“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難。”韓愈的家訓表明 只有實踐才能獲得真知的道理。韓愈的家訓思想對后世教子讀書的影響深遠。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韓姓歷代名入342名,占總名人數的0.7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三位;韓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
0.58%,排在第四十四位;韓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55%,排在第四十位;韓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47%,排
在第四十七位。
***韓姓家世源遠流長,派多支茂,人才俊士層出不窮,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表現得有聲有色,是一個十分有名望的姓氏。從春秋時韓武子及其子孫之后,世代為晉
國大夫,權傾當朝,地位顯赫;戰國末哲學家、法家鼻祖韓非;漢初名將諸侯王韓信,詩學家韓嬰;東漢末割據涼州的韓遂;隋朝大將韓擒虎;唐朝宰相韓瑗、韓
休、韓滉(亦為畫家)、韓弘,畫家韓幹,文學家韓愈;五代南唐中書侍郎韓熙載;北宋名臣韓琦;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大臣韓侂胄;創建了大金國典章制度的金
國丞相韓企先;民國山東省******韓復榘;***上將韓先楚,歷史學家韓儒林,北昆演員韓世昌。
韓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2.3%,A型占28.3%,B型占30.1%,AB型占9.3%。
![](/zb_users/upload/0/87.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