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四十四位姓氏,在豫冀、秦川地區有優勢。當代魏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45%,總人口大約近570萬。
魏的名義:
魏,地名。在西北古代氏族中,為了祈求神明保佑五谷豐登,一群巫女頭頂一串高高的禾草扎成的高帽,在巫師的率領下狂跳。這種全部落人均參與的儺舞祭神的習
俗,稱為魏,這種巫女所戴的頭飾也稱魏,魏與鬼神有關,擅長此技的人群以魏為氏族名和族徽,所居的地方稱魏地,建筑了城墻的魏地稱魏邑,進而建立了***,
出現了魏姓。
魏姓的起源和演變:
構成當代魏姓主要有四大支:隗姓、姬姓、羋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隗姓。在夏商時期,西北部落的隗姓鬼方中一支居住于魏地的部落最終發展成了***,即魏國,商末隗姓魏國在今陜西興平西的馬嵬坡,地處秦嶺首陽山
的北麓、渭河中游。商末周文王滅隗姓魏國,子孫以國為氏。隗姓魏氏的歷史至少有4000年。隗姓魏商,國小勢弱,不見于經傳,隗姓魏氏事實上湮沒于姬姓魏
氏之中。
第二支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領隗姓魏國之地,封其親屬于魏國,這是姬姓魏國的始封之地。周武王滅商后,封其弟畢公高于畢,在今陜西咸陽北,是為畢國。遷
封魏國于山西芮城東北的魏城。春秋時,畢公高的后裔畢萬輔佐晉獻公,于公元前661年滅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國,晉獻公封畢萬于魏地,建立了另一個姬姓
魏國。公元前445年傳至十二世孫魏斯,即魏文侯,于公元前403年自立為諸侯。公元前369年,魏惠王與韓、趙一起瓜分了晉國,建立了強大的魏國,成為
戰國七雄之一。再傳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姬姓魏氏的歷史至少有3100年。
第三支源自羋姓。戰國時秦國大臣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弟,為羋姓之后裔。秦武王去世后,秦國發生了內亂,魏冉擁立武王之異母弟嬴則,是為秦昭王,
魏冉初為將軍,后長期任秦相,封于穰,今河南鄧州,號穰侯,五國合縱破齊國后,加封陶邑,今山東定陶北。魏冉之族當為羋姓魏氏,這支魏姓的歷史至少也有
23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的魏姓同其他姓氏一樣,不斷與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動。外族加入魏姓群體的事件主要有:南北朝西魏氐人有魏姓,清朝滿洲八旗姓倭徹赫氏族集體改為漢姓魏,族人后多成為漢族。
歷史上魏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魏姓最初活躍于陜西、山西、河南地區。兩漢至唐朝,魏姓主要的活動地區在北方和中原。唐朝以后,魏姓已經進入了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以及兩廣地區和福建,尤其是中原二次南下移民福建時,魏姓大批進入閩南。明末永樂年間魏姓始人臺灣。
宋朝時期,魏姓大約有34萬余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一位。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占全國魏姓總人口的17%。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
四川、江西、山東、河南、安徽,這五省魏姓大約占全國魏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蘇、福建,這三省的魏姓又集中了21%。全國形成了以四川、
贛皖蘇、魯豫冀為中心的三大塊魏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魏姓大約有45萬余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9%,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魏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
增長要快得多。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蘇、江西,這三省魏姓大約占魏姓總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浙江、山東、湖北、河北,這四省的魏姓又集中了
32%。福建為魏姓第一大省,占魏姓總人口的19%。宋元明600余年,魏姓分布總格局的變化是:其入口主要向江南地區遷移。全國形成了閩贛、蘇浙魯兩大
塊魏姓聚集區。
當代魏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魏姓的人口已近570萬,列在全國第四十四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45%。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魏姓人口由45萬增到504萬,增長了11倍多,魏
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魏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
約占魏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湖北、陜西、山東、江蘇、甘肅、安徽,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魏姓人口。河南為當代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魏姓總人口的
9.6%。全國魏姓的分布形成了秦川、豫冀兩塊魏姓聚集區。在600年期間,魏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人
群回迂十分的強勁,尤其突出向西部四川的遷移。
魏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圖44)表明:在甘肅大部、寧夏、陜西南部、青海東部、內蒙古中西和東北、川渝北部、湖北西端、冀魯津交界地區、吉林大
部、黑龍江東南,魏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1%;中心地區可達2.6%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7%,居住了大約34%的魏姓
人群。在河南、晉冀魯大部、陜西北部、內蒙古中部和東部、京津、遼寧、吉林西北角、黑龍江中部、皖蘇北部、湖北西部、川渝中部、貴州中部、福建東北部,魏
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4%—0.81%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國土面積24%,居住了大約34%的魏姓人群。
魏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魏姓的郡望主要有鉅鹿、任城等。魏姓的堂號除了與郡望同名外,還有九合堂號等。“九合”堂號出自春秋時晉大夫魏絳。晉悼公時,北地山戎無終子請和,魏絳說“和戎有五利,晉侯使魏絳與諸戎盟。晉無戎患,國勢日盛,八年九合諸侯,復興霸業,都是魏絳之功。
楹聯 重要的魏姓楹聯有以下五副:
和戎著績;救趙全仁。
書屏志畫;圖畫表功。
誓成宅相;綽有租風。
公忠體國;機警能文。
虎觀談經,妙析異同之旨;鶴山受業,入推理學之宗。
家訓格言 魏氏家訓首推南北朝北齊大臣、史學家、文學家魏收,其家訓思想深具哲理。他基于管子“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遠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 途,至遠期,唯君子為能矣”這一觀點,告誡子女“審道而行,量路而止,自我及物,先人后己。蒲無系于榮悴,心靡滯于慍喜,不養望于丘壑,不待價于城市。言 行相顧,慎終猶始”。“門有期禍,事不可不密。墻有伏寇,言不可而失。宜諦其言,宜端其行。言之不善,行之不正,鬼執疆梁,人囚徑庭。”“能剛能柔,重少 負也。能信能順,險可走也。能知能愚,期可久也。”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魏姓歷代名人224名,占總名人數的0.4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五位;魏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
0.61%,排在并列第四十一位;魏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33%,排在并列第六十一位;魏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
0.32%,排在并列第六十五位。
歷史上魏姓的主要人物有:春秋晉國大夫魏犨、魏顆、魏絳;戰國魏文侯魏斯,信陵君魏無忌,秦相魏冉;西漢名將魏豹,大臣魏相,鉅鹿太守魏歆;東漢煉丹學家
魏伯陽;三國蜀漢大將魏延;北朝北齊史學家魏收;唐朝任宰相的魏氏有六人:魏玄同、魏徵、魏謨、魏元忠、魏知古、魏扶;北宋詩人魏野;南宋名將魏勝,學者
魏了翁;明朝戲曲音樂家魏良輔;清朝大臣魏裔介,刑部尚書魏象樞,散文家魏禧,思想家、史學家兼文學家魏源,文學家魏秀仁;當代醫學微生物學家魏曦,語言
學家魏建功,作家魏金枝,電影、戲劇演員魏鶴齡。
魏姓血型:
魏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2.9%,A型占28.7%,B型占29.3%,AB型占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