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姓起源 陶姓起源](/zb_users/upload/0/12.jpeg)
陶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一百〇二位姓氏,在安徽、江蘇、湖北占有一定優勢。當今陶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16%,總人口大約在200萬。
陶的名義
缶,瓦器,大肚子小口,是從土窯里用火燒制而成,故缶亦作甸。陶乃匈的后起之字,阝即高阜,燒窯必須選窯址于干燥的高阜之地。可見,陶氏族是專長于制陶器的群體,陶人以陶為氏族崇拜的原始圖騰,作為氏族名和族徽,并建立***,最終成為姓氏。
陶姓的來源和演變
漢族陶姓的淵源主要來自三大支:伊祁氏、媯姓和子姓。
第一支出自伊祁氏,帝堯之后。帝堯初居陶,故地在今山東定陶西南,后徙唐,故地在今河北唐縣,故稱陶唐氏,其后有陶唐氏、陶氏。這支陶姓在商朝時十分強大,是依附于商的東部方國,常見于甲骨文的《卜辭》,是組成目前陶姓的主要部分,以丹陽為郡望。此支陶姓至今至少有4000多年的歷史。
第二支出自媯姓,虞舜之后。帝舜之子商均,大禹封商均于虞,故地在今河南虞城。其后人虞閼父為周朝的陶正,專掌治陶之官,其后裔以官名為氏。這支陶氏也有3000年的歷史。
第三支出自子姓。商朝的都城朝歌在今河南黃河北部的淇縣境,其附近居有商民陶氏族,專門管理和制造陶器的部落。西周初,被封為殷侯的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發動叛亂,為周成王平定。因周武王之弟衛康叔在平叛亂中有功,遂把商朝遺族中的七族賜予衛康叔,七族是陶氏、施氏、繁氏、樊氏、饑氏、終葵氏,而陶居其一。陶氏被滅,子孫遂以陶為氏,子姓陶氏正式使用的歷史至少有3000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陶姓的第四支出自外族改姓。陶姓的兩大望族之一的潯陽陶姓,在晉朝時已經有外族血液的流入,是來自鄱陽湖一帶以捕魚為業的土著溪族。到明、清時期,云南地區的土著,東北的蒙古人、滿洲人均紛紛改漢族姓,其中有陶姓。這些少數民族長別與漢族混居,其中大部分漢化了。
歷史上陶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陶姓主要活動地在山東、河南地區;漢、晉時,陶姓已經發展到長江中下游等地;唐宋時,西北和西部陶姓非常活躍;明、清時,西部的云貴川地區也有了陶姓足跡。
宋朝時期,陶姓大約有16.6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一位。陶姓第一大省是陜西,約占全國陶姓總人口的27%。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陜西、湖南兩省,大約占了49%的陶姓人群,其次分布于廣西、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山西。全國形成了以西部陜晉、中南湘桂、東部贛皖浙蘇為中心的陶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陶姓大約有2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31%,排在第七十二位。明朝時期,浙江為陶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陶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蘇,這三省陶姓大約占陶姓總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廣西、安徽、湖北、四川,這四省的陶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期間,陶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中部向四川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浙、蘇、贛、皖為大中心,南部廣西和西部四川為陶小中心的陶姓聚集地。
當代陶姓的分布和圖騰
當代漢族陶姓的人口200萬,為全國第一百〇二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陶姓人口由29萬增到200余萬,近7倍,陶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陶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陶姓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安徽、江蘇、湖北、湖南四省,大約占全國陶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西、重慶、云南、四川、河南,這六省市的陶姓又集中了30%。安徽為陶姓第一大省,占陶姓總人口的13%。全國形成了長江流域地區高比率陶姓分布帶。在近600年間,陶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和南部向華中回遷成為陶姓遷移的主流。
陶姓分布很廣,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陶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圖102)表明:在浙滬、皖蘇大部、河南東南、湖北西部、江西北部、福建北端、云貴桂、川渝南部、湖南西南和東北部、廣東西北、青海東部、甘肅中部、黑龍江西南、吉林、內蒙古東部,陶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2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5%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25.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0%的陶姓人群。在皖蘇北端、魯豫大部、川渝鄂大部、陜甘南部、寧夏、青海東南、***西北、廣東大部、海南西部、江西南部、福建中部、內蒙古東部、黑龍江東北、遼寧,陶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2%—0.24%之間,其覆蓋面積占了全國總面積的31.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1%的陶姓人群。
陶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陶姓的郡望主要有丹陽、潯陽兩地。陶姓的著名堂號有五柳、彭澤等。“五柳”和“彭澤”堂號均出自晉朝陶淵明。陶淵明為彭澤令,性清高,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作《歸去來辭》歸隱。在門前栽了五棵柳樹,稱“五柳先生”。
楹聯 陶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五副:
百梅詠就;五柳名高。
山中宰相;耐久道人。
截發易酒;運臂習勞。
鵠寡興悲,自甘獨宿。鸞膠待續,聊寫相思。
八州良牧,建恢復之奇勛;
一代儒臣,開奠安之偉業。
家訓格言 陶淵明,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陶氏祖上即有治家有方、訓子嚴厲的美德。其祖陶侃之母湛氏有“封鲊教子”之事,因有“非此母,不生此子”的記載。陶淵明不忘祖訓,甘守清貧,雖有“敗絮自擁,何慚兒子”的愧言,卻也教子有道。他以自己經驗告誡諸子,“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并非“窮達不可妄求,壽天永無外情”之故,而貴在貧不移志。他經常訓示諸子要團結友愛,樹立高尚品德,行為正大光明。足見他訓子與其為人一樣“超然絕俗”。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陶姓歷代名人113名,占總名人數的0.25%,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八十五位;陶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24%,排在并列第八十八位;陶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33%,排在并列第六十一位;陶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35%,排在并列第六十位。
歷史上陶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漢開封侯陶舍;東漢徐州牧陶謙;東晉荊江二州刺史、太尉陶侃,詩人陶淵明;南朝齊、梁時道教思想家兼醫學家陶弘景;元末明初文學家陶宗儀;清朝道光年兩江總督陶澍;民國時期民主***者陶成章,畫家陶元慶,北昆演員陶顯庭,民族學家、人類學家陶云逵,教育家陶行知;
陶姓的血型
陶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4.4%,A型占29.4%,B型占27.6%,AB型占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