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七十位姓氏,尤其在江西、兩湖地區特別昌盛。當今鄒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29%,總人口大約在360多萬。
鄒的名義
《說文》:鄒,指春秋時魯國騶縣,即古時的邾婁國,顓項帝的后裔受封在此。騶是主管宮室或宮府養馬及駕車的人。芻,本義是割草,其甲骨文字形是左邊為一株
斷裂為兩處的小草,右邊是一只手。草是用來飼養牲畜的。騶是一種獸,生活在北方一帶的古獸,鄒人的先祖有虞氏是崇奉騶虞,即騶為氏族仁獸圖騰,這種獸到漢
朝末已不見于文獻記載,可能已經滅絕了。鄒人應是善于獵騶和飼養馬的氏族,以騶為氏族的原始圖騰,并以之命名氏族和氏族的族徽,鄒人所居住的地方稱騶,建
立了城堡的地方稱為鄒,最終建立了鄒國,出現了鄒姓。
鄒姓的起源與演變
漢族鄒姓主要有三個來源:姚姓、曹姓和子姓。
第一支出自姚姓。姚姓出自虞氏,始祖是舜,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城在今河南濮陽西的濮城鎮,近山東鄄城。姚墟盛產桃,姚人以桃樹為圖騰,姚以兆為姓,
兆即占卜時以火灸龜甲產生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長占卜,故以姚為姓。故也稱姚順,因為自有虞氏族而稱虞舜。姚舜之后有鄒國,商朝侯國,古國在今山東鄒城市
東南的古邾城。春秋初為曹姓邾人所奪,北遷于今山東鄒平南,后為齊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姚姓鄒氏的歷史至少有3500年。
第二支出自曹姓。高陽氏顓頊之后。顓頊后裔祝融氏吳回,吳回之子陸終第五子安,曹姓。西周初,周武王封曹姓朱人的后裔曹挾于邾,今山東曲阜南南陬村,建立
邾國,為魯國附庸。公元前614年南遷到繹,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也稱鄒。戰國中葉,楚宣王滅邾國,并遷邾人于楚的邾地,既今湖北黃岡西北。其后有邾、
鄒等氏。曹姓鄒氏的歷史也有2600多年。
第三支源自子姓。西周初周成王封紂王之兄微子于宋,是為公爵宋國,以奉商祀。微子
啟之弟微仲衍之曾孫為宋湣公,宋湣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父勝,世父勝生正考父,正考父食邑于鄒,也稱郰,在今山東曲阜東南,其后裔以邑為氏。子姓鄒氏的歷史也有27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外族融入鄒姓的事件主要發生在三國、北宋和清初。三國是東南方的越族,北宋的西夏黨項人,清初的滿洲人中均出現了鄒姓,但規模部大。
歷史上鄒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鄒姓的活動主要在山東地區。秦漢以后,鄒姓很快遷到河南,湖北地區。三國兩晉時,鄒姓已挺進到陜西,南下渡長江人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
區。唐朝時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鄒姓主體移入了江南,福建、廣東等地的鄒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清朝初期鄒姓進入了臺灣地區。
宋朝時期,鄒姓大約有13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鄒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61.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
于江西、江蘇,這三省鄒姓大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南,這二省的鄒姓又集中了14%,全國形成了贛閩湘和江蘇兩塊鄒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鄒姓大約有38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國入口純增長率是20%,鄒姓人口增長速度高于全國人口增長
速度。明朝時期,江西仍為鄒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38.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這二省鄒姓大約占鄒姓總人口的
48.6%,其次分布于廣東、江蘇、湖北、浙江、山東,這五省的鄒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間600余年,鄒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除了人口急劇增加
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贛閩為中心的江南鄒姓人口聚集區。
當代鄒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鄒姓的人口370多萬,為全國第七十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9%。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鄒姓人口由38萬增到近370多萬,增長了近10倍,
鄒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ooo年中鄒姓人口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約占
全國鄒姓總人口的38%,其次分步于四川、廣東、福建、江蘇、重慶、吉林、貴州,七省的鄒姓又集中了37%。江西為鄒姓第一大省,大約占全國鄒姓總人口的
14%。全國形成了以贛、鄂、湘為中心的鄒姓聚集區。在600年期間,鄒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主要由東南部向北的回遷,南
部向西部的遷移。
鄒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在湘贛閩、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陜西南端、山東東端、云南東部、廣西北部、廣東大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黑吉東部、遼寧南
部,鄒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5%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1.8%,居住了大約65%的鄒姓人
群。在粵桂南部、臺瓊、云川西部、湖北北部、陜甘寧南部、青海西部、河南南部、皖浙大部、江蘇、山東中部、遼吉黑大部、內蒙古東部、***西北,鄒姓一般占
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4--0.42%之間,上述地區覆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1.8%,居住了大約31%的鄒姓人群。
鄒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鄒姓的郡望主要有范陽、鄹邑等。堂號中最重要的有范陽、碣石、諷諫等,“諷諫堂”典出戰國時齊國鄒忌。鄒忌觀察到齊威王不大能聽進不同意見的話,因而他用
心地對齊威王說:我的貌不如城北的徐公,但當我問我的妻妾和朋友時,都說我比徐公漂亮。為什么呢?因為妻看重夫妻私情,妾當然是怕我,而朋友是有求于我,
所以都夸我、順我、讓我高興。我猜想王的左右對你也重私人感情,臣子們沒有不怕你的,而齊國人民沒有不對你有所求的。這樣,他們不可能對你講真話,你實際
上受到的蒙蔽太深了,哪能治理好齊國呢?齊威王聽了這種委婉曲折的諫議,恍然大悟,改變了態度,制定了鼓勵說真話的政策,***逐漸地強大起來了。
楹聯 重要的鄒姓楹聯有以下五副:
諷言諫君,碣石崇賢。
士稱德逸;里號賓賢。
梁國昭雪;黍谷回春。
魯郡為鐘靈地;鄒魯乃遷善鄉。
一篇漫詠梁園雪;六律能回黍谷春。
家訓格言 鄒氏家訓以明鄒元標的《家訓》最為聞名。他認為人一生保持清白是最首要的,“與其濁富,寧守清
貧”是為人的準則。他又提出“富貴”不是不可變的,“富貴輪流,轉眼虛花”。以“富不討三代”的古訓思想,告誡子孫要努力學習,從小要抓緊時間,因為人在
世上,光陰如電,忽去便過,“光陰駒隙,黽勉青春”。他訓誡子孫要親臨睦里,“里闬姻黨,情誼無涯”。宗族和睦是本根堅固的基礎,兄弟親和則除外辱之慮。
家譜 目前在上海圖書館中收藏鄒姓族譜27部,全國其他單位和美、日等國圖書館還收藏鄒姓族譜81部。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鄒姓歷代名人104名,占總名人數的0.23%,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九十位;鄒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
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鄒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23%,排在并列第八十三位;鄒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
0.27%,排在存并列第七十四位。
最負盛名的鄒姓歷史人物有:戰國齊相鄒忌,哲學家鄒衍;西漢文學家鄒陽;北宋元豐進士、兵部侍郎鄒浩;明朝學者鄒守益,名儒鄒亮,名臣鄒元標,云南巡撫鄒
應龍;清朝科學家鄒伯奇,畫家鄒一桂,民主***家鄒容;民國新聞記者兼出版家鄒韜奮,中山大學校長鄒魯;當代冶金和材料科學家鄒元爔,昆蟲學家鄒樹文,農
業昆蟲學家鄒鐘琳,生物物理學家鄒承魯。
鄒姓血型
鄒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5.2%,A型占29.5%,B型占27%,AB型占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