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姓是占中國人口較多的第一百二十九位姓氏,在江蘇、冀豫地區略占優勢。竇姓約占全國人口的0.031%,總人口大約有38萬。
竇的名義
竇,即孔***。古今語匯中,凡孔都稱為竇。竇人自然是因對孔***的崇拜而形成氏族的原始圖騰,進而命名氏族和族徽,竇人所居之地稱竇,所依之山稱竇山,所傍之溝、川稱之為竇,最終取姓為竇。
竇姓的起源與演變
竇姓源出有兩支:姒姓和地名。
第一支系自姒姓。夏帝相遭有窮氏之難,其妃后緡方娠,自竇(即孔***)逃出,奔有仍氏,故地在今山東濟寧,而生少康。少***二子日杼、日龍,龍于中興后留居有仍氏,遂以竇為氏。姒姓竇氏的歷史大約有3500年。
第二支源自地名。古地以竇名者甚多,竇氏必以地為氏。其中最著名的是竇州,唐貞觀八年改南扶州為竇州,故地在今廣東信宜西。
外族基因的流入
竇姓氏族中從漢、晉開始陸續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洛陽竇氏,為魏晉時氐族大姓。河南竇氏,源出鮮卑沒鹿回部,隨北魏孝文帝徙居洛陽,遂為洛陽人,并改紇
豆陵氏為竇氏。東晉末后秦姚萇時,南羌也有竇姓。唐朝天寶年間,賜西突厥王阿悉爛達干姓竇氏。北宋時西夏黨項人也有竇姓。一直到清朝初期,滿洲人、蒙古人
中均有竇姓。而西南的佤族、傈僳族以及壯族中的竇姓,多為漢人融入的結果。
歷史上竇姓的分布和遷移
宋朝時期,竇姓大約有10萬余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3%,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一十位。當時主要分布于河北、陜西、山東,這三省竇姓大約占了竇姓總人
口的80%。其次分布于江蘇、山西、河南等地。河北為竇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竇姓總人口的47%。全國的竇姓基本集中在北方。
明朝時期,竇姓人口大約有5萬5千,人數急劇減少,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八十位以后。山東為竇姓第一大省,約居住了竇姓人口的3
5%。全國竇姓主要集中于山東、江蘇、山西,這三省大約占全國竇姓總人口的8
0%。其次分布于河北、安徽、湖南、河南、浙江等。竇姓人口主要傾向是由北向東南地區遷移。
當代竇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竇姓的人口大約有38萬,為第二百一十九位大姓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31%。自宋朝以來的1000年中,竇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態勢。目
前竇姓的第一大省為江蘇,大約占全國竇姓人口的12%,主要分布于江蘇、河南、河北、甘肅。這四省集中了竇姓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東、山西、云南、
陜西、吉林等地。全國形成了以蘇豫冀為重心的竇姓分布區。
竇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圖219)表明:在蘇魯中部、安徽東段、天津、河北東部和南端、內蒙古中部和東部、遼吉大部、黑龍江、河南北端、山西大
部、陜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西北、川黔南段、云桂大部,竇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8%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3%以上,以上地區覆蓋
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30%,居住了大約56%的竇姓人群。在河北大部、北京、內蒙古中東和中西、遼吉東部、山西北部、陜西中部、川渝大部、云南西部、貴
州中部、廣西北部、廣東西南、海南、豫鄂皖大部、浙江西北、上海、江蘇南北兩端、山東西部和東段,竇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4%—0.08%之
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25.5%,居住了大約35%的竇姓人群。
竇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竇姓的郡望有觀津、河南、扶風、河西。竇姓的重要堂號有“五桂”,“五桂”堂號典出五代后周竇禹鈞。竇禹鈞官諫議大夫,他的五個兒子都登了高科,人稱“竇氏桂”。有詩一首贊譽:“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謦芳。”
楹聯 有關竇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五副:
門傳四相,名冠三君。
清惟飲水,利賴穿渠。
燕山五桂,隋世六儒。
織錦寄竇妻之感,投床見皇后之奇。
北應五星,植連柯之丹桂;門同四德,聯懿戚于才椒蘭。
家譜 目前上海圖書館收藏竇姓族譜3部,全國其他單位和美國的圖書館還收藏竇姓族譜7部。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竇姓歷代名人79名,占總名人數的0.1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零八位;竇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冢總數的
0.13%,排在并列第一百二十一位;竇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7%,排在并列第一百七十六位;竇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
數的0.07%,排在并列第一百六十七位。
竇姓歷代重要人物有:春秋時晉大夫竇犨;西漢文帝后竇太后,丞相魏其侯竇嬰;東漢大司馬、安豐侯竇融,奉車都尉光祿勛竇固,車騎將軍竇憲,大將軍、聞喜侯
竇武;西晉鉅鹿太守竇允;隋朝末自稱夏王的竇建德;唐朝左武侯、大將軍竇抗,驃騎大將軍竇文場;北宋工部尚書竇儀,禮部侍郎竇儼;元朝昭文館大學士竇默;
明朝福建布政使竇子傅;清朝左都御史竇光鼐。
竇姓血型
竇姓人群總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3%,A型占28.4%,B型占29.5%,AB型占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