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一百一十五位姓氏,魯、皖、鄂、滇一帶是魯姓最有影響的地區(qū)。當(dāng)代魯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12%,總?cè)擞纱蠹s近150萬。
魯?shù)拿x:
魯、
鹵同音通用。甲骨文、金文中的魯字皆作上為魚,下為盆盛著,表示儲存之義。魯?shù)谋玖x:把魚用鹵鹽腌曬后盛于瓦盆中儲存。這種用鹵鹽腌魚便叫鹵魚,至今兩湖
川黔等地的人都是這么叫法的。古鹵城在今甘肅天水西,其南為鹽關(guān),是西漢水的發(fā)源地,富于巖鹽。巖鹽被雨水溶解滲出形成鹽澤地,不長任何植物。古魯國就位
于此地,可見魯與鹵的淵源。古魯人在此環(huán)境中長期生活,形成了魯人特有的性格,生性質(zhì)樸粗野、鹵莽,魯人以此崇拜為氏族的圖騰,形成了魯氏族,最終出現(xiàn)了
魯國和姓。
魯姓的起源與演變:
魯姓的淵源主要有兩大支:姞姓和姬姓。第一支出自姞姓。黃帝之子廿五人,分為十二姓,其中有姞姓。姞姓之別,有闕、尹、蔡、光、魯、雍、密須等國。古魯國
是黃帝族一支,故地在西方隴東。在今甘肅天水、甘谷之間的鹵城,后東移山西繁峙,西漢在此設(shè)置鹵縣。夏時已遷河南魯山,在商武丁時,已東遷山東奄,即曲
阜,成為商王重要的盟國。周武王滅商,也滅了姞姓魯國,封賜其弟周公旦。其后有魯、鹵等氏,但后裔中無顯赫者。
第二支源出姬姓。商末周文王時,封其子旦于魯,即姞姓魯國古地。周武王滅商,封其弟周公旦于魯,始封于河南魯山,史稱西魯,后改封山東曲阜,史稱東魯。周
公任職于京城,使其子伯禽代往魯?shù)兀贩Q魯侯或魯公。至站國末,魯頃公二年為楚考列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姬姓魯氏的歷史有2200多年,是組成當(dāng)今魯姓
的主要部分。
外族基因的流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的魯姓同其他姓氏一樣,不斷與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動,但外族改姓魯?shù)拇笫录欢嘁?。東晉時烏丸人有魯姓;宋時北部金國
的女真人孛術(shù)魯氏,全部改為漢姓魯;而在南蠻中形成了魯姓大族,主要活動于豫南鄂北地區(qū);元、清時期,蒙古人、滿洲人中也出現(xiàn)魯姓。這些民族長期與漢族混
居,多為漢化,成為漢族。
歷史上魯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魯姓主要活動在河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地區(qū)。兩漢時,魯氏已南下抵長江北岸。兩晉時,魯氏已從中原和魯皖南渡長江進(jìn)人湖廣和東南。特別是在唐、宋,西南的魯姓發(fā)展很快,形成漢族魯姓與土著之間互通的長期局面。
宋朝時期,魯姓大約4萬多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06%。浙江為魯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魯姓總?cè)丝诘?7%。魯姓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二省,約占全國魯姓總?cè)丝诘?2%。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福建等省。全國形成了東南沿皖豫、聯(lián)西川的魯姓分布帶。
明朝時期,魯姓大約13萬多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4%,排在第一百一十五位。江蘇為魯姓第一大省,約占魯姓總?cè)丝诘?0%。江蘇、浙江、甘肅、湖北四
省的魯姓,大約占魯姓總?cè)丝诘?4%。其次分布于山西、河南、湖南、河北、江西等省。宋、元、明600余年,魯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地區(qū)遷移,形成了以
蘇浙為中心,沿豫鄂向西的分布帶。
當(dāng)代魯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dāng)代魯姓的人口近150萬,為全國第一百一十五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2%。自宋朝至今1000年間魯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廠形的態(tài)勢。在全國的分布
主要集中于安徽、山東、湖北、云南、江西、河南六?。蠹s占魯姓總?cè)丝诘?7%。其次分布于湖南、陜西、四川三省,大約又占魯姓總?cè)丝诘?7%。安徽居住
了魯姓總?cè)丝诘?3%,為魯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東沿長江向西分布的魯姓聚集區(qū)。
魯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在皖鄂、魯蘇大部、浙江西段、贛湘北部、陜甘寧大部、云南、川渝大部、黔桂西部、青海東部、黑龍江大部、吉林東北、遼寧中部、***西
北,魯姓一般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16%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dá)到1.1%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35%,該地區(qū)居住了大約64%的魯姓人
群。在青海湖以東,南嶺、武夷山以北地區(qū),魯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话阍?.08%—0.1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28.8%,該地區(qū)居
住了大約31%的魯姓人群。
魯姓的傳統(tǒng)文化:
郡望和堂號
魯姓的郡望主要是扶風(fēng)、新蔡。魯姓的堂號有高蹈?!案叩浮碧锰柕涑鰬?zhàn)國魯仲連。高蹈表示行為高尚,與眾不同。魯仲連高蹈不仕,善為人排難解紛。時值秦國圍
趙,魏國派使者勸說降秦,魯仲連堅(jiān)決反對,恰巧信陵君率兵救趙。其后燕國占據(jù)聊城,齊國攻燕,一年未果,魯仲連出面說服燕、趙,齊國收回聊城。齊王想封魯
仲連,他堅(jiān)決推辭,逃到海上藏了起來。
楹聯(lián) 魯姓的重要楹聯(lián)有以下五副:
地封曲阜;政異中牟。
指困濟(jì)急;論錢懲貪。
東海高賢;中牟循吏。
抗節(jié)朝廷;馳聲豪族。
揮戈足以返日;解紛豈在受金。
家訓(xùn)格言 《禮記·檀弓》中魯班教子耐苦累的故事應(yīng)是魯氏家訓(xùn)中的典范。相傳春秋時木匠的祖師爺魯班的兒子學(xué)本事,先學(xué)種地,因太苦太累而回;次學(xué)織布,又半途而 廢;三學(xué)老子的本行木匠,同樣怕嚴(yán)怕狠而退。魯班嚴(yán)厲訓(xùn)示兒子“不嚴(yán)、不苦、不狠就能學(xué)好手藝了嗎?你不愛種地、不愛織布、不愛做木匠,難道你能不吃飯、 不穿衣、不住房子嗎?”又搬出自己一箱用過的磨凹的斧柄、磨禿的斧刃教育和鼓勵兒子,使兒子改變了態(tài)度,下決心學(xué)本事,最終成為一名巧匠。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魯姓歷代名人87名,占總名人數(shù)的0.19%,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九十九位;魯姓的著名文學(xué)家占中國歷代文學(xué)家總數(shù)的
0.1%,排在并列第一百四十二位;魯姓的著名醫(yī)學(xué)家占中國歷代醫(yī)學(xué)家總數(shù)的0.12%,排在并列第一百一十七位;魯姓的著名美術(shù)家占中國歷代美術(shù)家總數(shù)
的0.13%,排在并列第一百二十六位。
魯姓歷代重要人物有:春秋木匠祖師魯班;戰(zhàn)國齊國名人魯仲連;東漢中牟令魯恭;三國吳國名將魯肅;西晉光祿大夫魯芝;北宋參知政事魯宗道;明朝永樂進(jìn)士、右僉都御使魯穆;中華民國湖南、江西、浙江等省******魯滌平。
魯姓血型:
魯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3.3%,A型占29.4%,B型占28.3%,AB型占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