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十四大姓,主要散布于黃河沿岸的省份和東北地區。當今馬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1.18%,總人口大約近1500萬。
馬的名義:
馬,是一種動物,在古代除了用于耕作外,主要用于軍事上。所以馬被引申為“憤怒”和“勇武”精神的化身。軍事上最早使用馬來拉兵車,到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
射之后,馬才作為軍事人員的坐騎。趙國先祖造父是周穆王的駕車大夫,與馬有不解之緣,而中國漢族馬姓分自趙氏,所以馬姓氏族的圖騰是與古代養馬牧馬的職業
有關。
馬型的起源與演變:
漢族馬姓源出嬴姓。追根溯源,可上溯到2300年前的戰果后期,馬姓源出嬴姓,分自趙氏。遠足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時代的金天氏少昊。少昊是以
鳳凰為圖騰的東夷族的首領。少昊之裔孫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把“嬴”賜予伯益的氏族為姓。西周初,伯益的后裔造父為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在平定徐偃王
之亂中立了大功,周穆王封造父于趙城,即今山西洪洞縣北,造父子孫遂以封邑為氏。其后裔趙籍在公元前408年自稱諸侯趙國,稱為戰國七雄之一。至公元前
290年,趙王族人趙奢因破秦有大功,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馬服古城在今河北邯鄲西北,子孫遂以馬為氏,從此以后,在中國的土地上有了馬姓。
外族基因的融入:
另一支馬姓出自外族的改姓。進入漢、晉、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的戰亂和少數民族的大批進入中原,馬姓隨其他的原華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東南遷移和發展。中原
百姓中開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馬姓中也流入了外族人的成分,而且比其他姓氏更為復雜。尤其在唐宋時期,西域人和中東伊斯蘭教回回人經絲綢之路,
進入中國后紛紛改用漢姓,多以馬為首選之姓,他們是當代回族的先人,分布于祖國大江南北,成為當代***回族的第一大姓。宋朝的西夏黨項族的馬姓、元朝的蒙
古人的馬姓、清朝遼寧朝鮮人的馬姓、北宋金國的蒙古汪古部以及清朝的滿洲八旗費莫氏和馬佳氏等氏族所改的馬姓,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后,一部分成為今天
的回族和當地的少數民族的馬姓,但很大一部分逐漸同化為南北各地的馬姓漢族了,尤其是長江以北地區這類的同化要早于南方,同時更為普遍。南方東南沿海地區
馬姓中融入外族基因主要發生在明清時期,來源仍以海上做貿易的中東伊斯蘭教回回人為主。除此之外,流入馬姓的其他事件是改姓,最重要的是五代以后司馬復姓
的改姓。
歷史上馬姓的分布和遷移:
馬姓開始活躍于河北南部,秦朝初移民陜西,并以陜西興平(古扶風地)為中心繁衍發展,東漢時馬姓已越過武陵山由湖南進入貴州,至南北朝時,馬姓已分布在長江以北和西南廣大地區,唐宋時代,馬姓由河南過江西進入了福建和廣東,清初入臺灣。
宋朝時期,馬姓大約有6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8%,排在第二十五位。馬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占全國馬姓總人口的14.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
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這四省馬姓大約占全國馬姓總人口的52.1%。其次分布于陜西、四川、江西,這三省的馬姓又集中了22.4%。全國形成了黃河流
域地區和江西地區兩大馬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馬姓大約有78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84%,排在第二十二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馬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
快,600年中馬姓人口純增長率高達26%,人口純增長了16萬。明朝時期,山東仍為馬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馬姓總人口的15.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
中于山東、浙江、河北、江蘇,這四省大約占馬姓總人口的48.2%,其次分布于陜西、山西、河南三省,又集中了23.8%。全國仍以黃河流域地區為主要的
馬姓聚集地區,但在東南地區的江浙重新形成另一大塊馬姓人口聚集中心。
當代馬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馬姓的人口已近1500萬,為全國第十四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18%。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馬姓人口由78萬激增到近1500萬,大約增長了
19倍,馬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馬姓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甘肅、河南、河北、山東、寧夏五省,大約占全國馬姓總人口的44%,
其次分布于陜西、安徽、江蘇、遼寧、黑龍江、山西六省,又集中了28%。甘肅為馬型第一大省,大約占馬型總人口的11%。全國形成了沿黃河省份的高比率馬
型分布區域。
馬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在北方地區是常見的姓氏之一,沿黃河流域的省區是馬姓分布的主要地區。在寧夏、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內蒙古中西部、陜西大部、四川北
部,是馬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相對數值較高地區,一般達到2.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0%以上,其覆蓋面積占了全國總面積的15%,大約24%的馬姓人口
居住于此。在華北、東北、內蒙古東部、山東、蘇皖鄂渝北部、四川中部、甘肅西部、***北部和喀什地區,馬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2%—2.4%之間,其
覆蓋面積占了全國總面積的34.6%,大約53%的馬姓人口居住于此。
郡望和堂號 馬姓的郡望主要有扶風和平陽兩個。扶風馬姓繁衍出眾多支系,代有英才。其中最著名的有銅柱、絳紗兩堂。“銅柱堂”典出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當年率軍南征平交 阯,得勝后漢光武帝為其立銅柱以表其功。到了唐朝,馬援之后代馬總做了安南都護,為紀念先祖的豐功偉績,在原址處又立了兩根銅柱,分別鑄上揚威唐朝的頌 文。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的楚王馬希范也立銅柱,以表自己是馬援的后代,揚中原的威德。
楹聯 重要的馬姓楹聯有以下五副:
交云臺列象;銅柱表功。
夫人賣餅;賢后含飴。
龍虎出谷;鸞鳳沖霄。
白眉繼烈;絳帳授徒。
鑄銅標而載功績,青海重光;設絳帳以授生徒,白眉繼烈。
家訓格言 馬家的家訓格言應數東漢名臣馬援了。馬援,字文淵,伏風茂陵即今陜西西興平人。少有大志,精于相馬,后歸順東漢光武帝劉秀,以伏波將軍南征交阯有功,封新 息侯,光武帝立銅柱以表其功,位列九卿。“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等豪言壯語出于馬援之口。馬援為人嚴 謹,生活儉約,不愿與游手好閑的人為伍,故他訓誡子侄也以敦厚,擇言、節儉、廉潔為主,并主張“聞言勿議”,反對議論是非。這在當時為一般人所不能及,其 家訓《誡兄子嚴、敦書》對后世是有很大影響的。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馬姓歷代名人371名,占總名人數的0.8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九位;馬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66%,
排在第三十七位;馬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75%,排在第二十五位;馬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83%,排在第二十六
位。
主要分布于黃河流域和東北三省的馬姓,以先祖趙奢的輝煌事跡開始,在***歷史上不斷有名人出現。秦初武安侯馬興;西漢大司徒馬宮;東漢名將揚虛侯馬武,伏 波將軍馬援,經學家兼文學家馬融;三國蜀國大將馬超,被譽為“天下之名巧”的機械制造家馬鈞;唐太宗時名相馬周,名將馬燧;五代十國之一楚國主馬殷;南宋 畫家馬遠;元朝史學家馬端臨,戲曲家馬致遠,文學家馬祖常;明朝航海家馬歡,畫家馬琬;民國東北***名將馬占山;當代教育家馬敘倫,經濟學家馬寅初,細胞 組織學家馬文昭,生態學家馬世駿,作曲家馬可,作曲家兼小提琴家馬思聰。
馬姓血型:
馬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2.3%,A型占28.5%,B型占29.8%,AB型占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