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姓有多少人口
焦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一百三十二位姓氏,在豫冀大地頗有影響。當今焦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092%,總?cè)丝诖蠹s有115萬。
焦姓的起源和演變:
漢族焦姓主要有二支:姜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周武王封神農(nóng)之后于焦,故地在今河南陜縣。不久周滅之,其族人因焦為氏。其國人東遷于焦城,故地在今河南中牟西。至東周受鄭國之迫,南遷焦邑,故地在今安徽亳縣,春秋時為陳地。又被迫北遷魯焦城,故地在今山東嘉祥青山東,春秋中葉焦國滅,其地入魯。其后子孫以國為氏。姜姓焦氏的歷史有3000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虞、虢、焦、滑皆姬姓國也,后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一說,焦、譙原為同一姓,召康公奭輔佐周成王有功,其子孫封為譙侯,故地在今河南陜縣,姜姓焦國古址,后為晉武公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有譙、焦氏。姬姓焦氏的歷史至少有2600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焦姓的組成比較復(fù)雜,外族血液大規(guī)模融入焦姓早在南北朝時已經(jīng)開始,主要發(fā)生在西北和西南地區(qū)。南朝時甘肅和四川一帶氏人已經(jīng)形成了南安郡焦姓大族,隨后在四川南部、云貴地區(qū)的南中夷四姓中有焦氏,稱為叟族大姓。唐時吐蕃人,宋朝時寧夏地區(qū)的西夏黨項族鐘均有焦姓。清初滿洲八旗姓覺佳氏,后改為漢姓焦。所以當今西北、西南和東北的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中焦姓的分布與此焦姓與周邊民族融合過程有關(guān)。
歷史上焦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焦姓活動于河南山東地區(qū),后向西向南遷移。到漢、晉時期,焦姓的血液已經(jīng)多樣化,與西南和西北的土著有密切關(guān)系,焦姓足跡已抵西南和西北。到唐、宋時,焦姓已經(jīng)分布于南方各地。
宋朝時期,焦姓大約有5萬朵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07%,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安徽為焦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焦姓總?cè)丝诘?9%。全國形成了以安徽為中心的焦姓分布區(qū)。
明朝時期,焦姓大約有9萬3千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排在第一百四十九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江蘇、山西,三省焦姓大約占焦姓總?cè)丝诘?5%。其次分布于山東、河南、河北、湖南等。陜西為焦姓第一大省,約占焦姓總?cè)丝诘?1%。宋元明時期,其人口的流動主要由中原向西北和向東南移動,全國形成了以西北陜晉、東南江蘇為中心的兩塊焦姓人口聚集地。
當代焦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焦姓的人口已達115萬,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92%,排在全國第一百三十二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焦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tài)勢,這也反映了西南叟人河西北氏人焦姓人群漢化的速度。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內(nèi)蒙古,三省區(qū)焦姓大約占焦姓總?cè)丝诘?3%,其次分布于陜西、山西、江西、甘肅、安徽,這五省的焦姓又集中了30%。河南居住了焦姓總?cè)丝诘?9%,為焦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國形成以河南為中心,向外散布的焦姓人口分布特征。
焦姓在人群中分布在河南、冀晉陜甘大部、北京、寧夏、魯皖西部、鄂贛北部、內(nèi)蒙古東部、遼寧大部、吉林、黑龍江南部,焦姓一般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21%以上,最高可達1%以上,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24%,居住了大約57%的焦姓人群。在魯皖中部、江蘇北部、福建西部、鄂贛南部、川渝北部、云南中部、***西北、青海東部、甘肅西部、內(nèi)蒙古中部、陜西北部、山西西北、河北東北、天津、遼寧南部、黑龍江東部,焦姓一般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14%—0.21%之間,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20%,居住了大約22%的焦姓人群。
焦姓的傳統(tǒng)文化:
郡望和堂號 焦姓的郡望有中山、廣平、馮翊。焦姓以不茍為其堂號。“不茍”堂號典出三國魏國焦光。焦光避亂居揚州焦山,在荒野河邊結(jié)廬獨居,一直過著以天地為棟宇,饑不茍食,寒不茍衣的生活,相傳活了一百多歲。皇甫謐稱譽他為“羲皇以來第一人”。
楹聯(lián) 焦姓的重要楹聯(lián)有以下四副
朝廷三老;天地一廬。
書樓藏目;樂府志哀。
河圖受秘;酒國驚筳。
秧溪為帶,楓嶺作屏,蔚矣仙源之秀;
習(xí)武奪魁,修文稱首,美哉世德之隆。
家訓(xùn)格言 焦氏家訓(xùn)以清朝焦循的<里堂家訓(xùn)》最有特色。焦循為清著名經(jīng)善大師、文學(xué)家,其學(xué)問“精深博大,名日通懦”。世人稱其家訓(xùn)“識見超卓,議論明通”。他認為人之“一切不善多由于貧”,乃主張“儒者以治生為首要”,所以告誡子弟“欲自守者,必先籌其不至于餓”。又認為教子女讀書的根本在于“使之有業(yè)”,因此“士農(nóng)工商四者皆可為”。并強調(diào)“人各有所近,高下淺深,必難一致”,讀書治學(xué)要旨在“自出其性靈”,故告誡子弟必須學(xué)習(xí)多樣化,“一概施之,鮮能皆當 才能立足于當前的社會。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焦姓歷代名人49名,占總名人數(shù)的0.11%,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五十五位;焦姓的著名文學(xué)家占中國歷代文學(xué)家總數(shù)的0.04%,排在并列第二百一十八位;焦姓的著名醫(yī)學(xué)家占中國歷代醫(yī)學(xué)家總數(shù)的0.08%,排在并列第一百六十一位;焦姓的著名美術(shù)家占中孱歷代美術(shù)家總數(shù)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四十八位。
焦姓歷代被載入史冊名人:西漢經(jīng)學(xué)家焦延壽;唐朝與李白同稱“飲中八仙”的焦遂;南朝宋朝詩中焦子章;明朝學(xué)者焦竑,畫家焦白;清朝哲學(xué)家、數(shù)學(xué)家、戲曲路論家焦循,畫家焦秉貞;清末中國近代民主***家焦達峰;當代***河南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戲劇家焦菊隱。
焦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2.6%,A型占28.6%,B型占29.6%,AB型占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