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姓有多少人口
和姓是占中國人口較多的第二百九十三位姓氏,魯、豫、冀、晉是和姓集中的地區(qū)。當(dāng)今和姓人群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13%,總?cè)丝诖蠹s有16萬。
和姓的起源與演變:
漢族和姓源出有二:官名和羋姓。
第一支出自官名。相傳羲和為帝堯時掌天地之官,和仲為帝堯時治西方之官,掌秋天之政,和叔為帝堯時治朔方之官,掌冬天之政,他們的后裔中有以官名“和”為氏者。這支和氏的歷史至少在3000年以上。
第二支系自羋姓。春秋時楚人卞和,相傳他覓得玉璞,兩次獻給楚王,都被認為是假的,先后被砍去雙腳。楚文王即位,他抱著璞哭于荊山下,王使人雕琢其璞,果得寶玉,稱為“和氏之璧”。卞和之后以名為氏。羋姓和氏的歷史大約有26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和姓的外族改姓和融入主要發(fā)生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姓素和氏為和氏,改關(guān)西羌人昨和氏為和氏。又一次大規(guī)模外族融入和姓是在明清時期。一批蒙古人改蒙古姓為和姓。西南地區(qū)的納西族四大古氏族之一也為和氏。當(dāng)今在羌族、納西族、白族、傈僳族、回族、水族、怒族、普米族、蒙古族、滿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和姓。
歷史上和姓的分布和遷移:
宋朝時期,和姓不足1萬人,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廣西、福建等地。
明朝時期,和姓大約有2萬4千人,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陜西、河北、河南、福建、湖北等地,山西是和姓的第一大省,集中了全國和姓人口的四成。
當(dāng)代和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dāng)代和姓的人口大約有16萬,為第二百九十三位大姓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13%。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和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態(tài)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河北、云南、北京等省市,山東居住了和姓總?cè)丝诘?5%,為和姓第一大省。
和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魯冀晉大部、河南、京津大部、內(nèi)蒙古中部、陜西東北、鄂皖蘇北部、甘肅西南、青海東南、云川大部、貴州西部,和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话阍?.06%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到1.8%以上,上述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8%,居住了大約69%的和姓人群。
和姓的傳統(tǒng)文化:
郡望和堂號 和姓的郡望是汝南。和姓以“負鼎”為其堂號。“負鼎”堂號典出唐朝和逢堯。和逢堯,武后時曾經(jīng)背著大鍋到朝廷上奏本,表示愿意跟***當(dāng)廚師,被流放。后中進士,初官監(jiān)察御史,累進至柘州刺史。
楹聯(lián) 有關(guān)和姓的重要楹聯(lián)有以下三副:
磊砢多節(jié),衣缽相傳。
棟梁攸寄,律呂克諧。
嶺南無珍貨,汝西有棟梁。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入名大辭典》收入了和姓歷代名人28名,占總名人數(shù)的0.06%,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二百一十八位;和姓的著名文學(xué)家占中國歷代文學(xué)家總數(shù)的0.04%,排在并列第二百一十八位;和姓的著名醫(yī)學(xué)家占中國歷代醫(yī)學(xué)家總數(shù)的0.03%,排在并列第二百六十位;和姓的著名美術(shù)家占中國歷代美術(shù)家總數(shù)的0.01%,排在并列第三百六十三位。
和姓歷代重要人物有:三國魏西陵鄉(xiāng)侯和洽,吏部尚書和迪;西晉太子少傅和嶠,尚書令和郁;北朝北齊尚書令和士開,北朝北魏儀州I刺史和安,平原太守和跋,龍驤將軍和歸,司空和其奴;隋朝泗州刺史和洪;唐朝柘州剌史和逢堯;五代時詩人、后梁貞明進士、后晉中書侍郎平章事和凝;北宋太常博士和峴,德順軍指揮使和斌,威州刺史和詵;明朝刑部侍郎和文,左都督、靖安伯和勇,成化進士和鵬。
和姓人群總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2.4%,A型占29%,B型占29.3%,AB型占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