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姓有多少人口_傅姓起源及分布](/zb_users/upload/0/167.jpeg)
傅姓有多少人口
傅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五十三位大姓,尤其在湖南、安徽、四川和河南地區(qū)中最有影響。當今傅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6%,總人口大約在450萬。
傅姓的起源與演變:
傅姓起源主要有兩大支系:媯姓和貍姓。
第一支出自媯姓。舜的部落居于山西永濟蒲州鎮(zhèn)南的媯水旁,舜氏族以河水之名姓媯。舜的后裔被封在傅,古傅國在山西平陸東,進入夏朝以后.其地被夏王封給了堯的后裔,古傅國遠封傅陽,今山東棗莊南,其后以國為氏。媯姓傅氏的后裔沒有留下更多的信息,后來湮沒于貍姓傅氏之中,但媯姓傅氏是中國最早的傅姓,其歷史至少有4000年以上。
第二支出自貍姓。帝堯之后應是祁姓。帝堯子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淅水地區(qū),古號丹朱。舜繼承堯的帝位,封丹朱為房邑侯,故稱房侯,古城在今湖北房縣,別為貍姓。進入夏朝后,夏王封堯的后裔、丹朱之裔貍大由于傅,即古傅國之地,今山西平陸東,子孫遂以邑為氏有傅氏。傅人歷舜、夏、商千年,雖為族姓已久,但少有顯者。到商朝后期、商王武丁時期,傅姓中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傅說(yue音),武丁任其為相,***得以大治,武丁也被后人譽為商朝的“中興明主”。從此以后,傅姓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區(qū)繁衍開來,最終發(fā)展為當代中國百家大姓之一。貍姓傅氏的歷史至少也有3500年。這支是組成當今博姓大家庭的主要血脈。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系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漢晉南北朝時,北方戰(zhàn)火紛飛,***頻繁替換,外族大批入關,民眾四處避難,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傅姓中也同樣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事件有:東漢牂牁傅氏是夜郎族中的大姓,巴郡太守傅寶,也是夜郎族人,東漢時蜀郡西羌族中也有傅氏,到了南北朝后這些夜郎族人都成為蜀中漢人,今西南地區(qū)多傅姓與此有關。之后外族加入漢族傅姓的事件幾乎沒有再發(fā)生,直到清朝滿洲八旗的傅佳氏族集體改姓傅,再一次演繹了外族遺傳基因的流入事件。
歷史上傅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傅姓悄悄地活動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帶狹小的地區(qū)。到了秦漢之際,傅寬跟從漢高祖劉邦打天下,以功封陽陵侯,歷任齊相和漢丞相,傅姓的足跡已經踏上了山東,加上蜀中夜郎族傅姓和西羌傅姓的漢化,傅姓在漢朝已是甘肅、寧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貴州、云南、廣西等地遷移。至西晉時,傅姓已經北上河北,南下江蘇,渡長江進人浙江等地。唐朝末期傅姓隨中原南下移民潮進入福建。明朝時傅姓已分布于江南各地了,清初傅姓進入了臺灣地區(qū)。
宋朝時期,傅姓大約有2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傅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傅姓人口的20%。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東、河北、福建、河南,這五省傅姓大約占全國傅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蘇、安徽、四川、山西等地。全國形成了南方贛閩、北方魯冀豫兩大傅姓聚集地區(qū)。
明朝時期,傅姓大約有44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7%,列為第五十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傅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明朝時期,江西為全國第一大省,約占全國傅姓總人口的34%。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兩省,大約占全國傅姓總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東、福建、湖北、河南,這四省的傅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余年,傅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贛閩、山東兩塊傅姓人口聚集地區(qū),全國中心已由北向東南漂移。
當代傅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傅姓的人口已達450萬,為全國第五十三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4萬增到450萬,增長了約10倍,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約占全國傅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西、浙江、湖北、山東等五省,這五省傅姓又集中了28%。傅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占全國傅姓總人口的9%。全國形成了南川湘皖贛浙、北豫魯冀兩塊傅姓大聚集區(qū)。在近600年期間,傅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qū)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于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移民流。
傅姓在人群中分布在湖南、鄂皖贛大部、浙江、福建北部、江蘇南端、上海、重慶、四川大部、貴州北部、粵桂北端、陜西南端、山東北部、河北東部、天津、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黑龍江東部,傅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上述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9.4%,居住了大約53%的傅姓人群。四川西部和南部、貴州南部、云南北端、桂粵閩中部、江西南端、安徽北部、豫魯蘇大部、河北西部、北京、陜西南部,甘肅南帶、遼寧西部、吉林大部、黑龍江中部、內蒙古中部、***西北,傅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6%—0.48%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0.7%,居住了大約31%的傅姓人群。
傅姓的傳統(tǒng)文化:
郡望和堂號 傅姓的郡望主要有清河、北地、臨清、高唐等。重要的傅姓堂號還有興商。“興商”堂號典出傅說。商武丁想振興***,但缺乏賢人的幫助。一天,武丁夢見圣人,能治理***,其名說。武丁醒來大喜,就按夢中的圣人畫了像,命令各地去找,果然在一個名稱傅巖的地方發(fā)現一泥匠,十分像圣人,正在筑墻,他就是傅說,他果然幫助武丁振興了商朝.成為歷史上的名相。
楹聯 重要的傅姓楹聯有以下五副:
蘭臺名宰;版筑肖形。
二邑稱圣;三德兼優(yōu)。
紫光繪像;玉尺諧胭。
尊儒尚學;崇儉抑奢。
赫赫陰功,澤庇百年狀元后;
煌煌誥命,同稱三代宰相家。
家訓格言 傅山是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醫(yī)學家和畫家,山西陽曲人,在哲學思想上。他提倡“經子不分”,將諸子百家和儒家經典列于同等地位,開啟了研究子學的先河。他十分重視訓誡子孫,所作家訓收錄于《霜紅龕集》中。他對子弟的訓誡重在立志、為學、做人三個方面。他認為“有志氣無學問,至欲用學時,往往被窮,始知志氣不可空抱”。主張以“靜、淡、遠、藏、忍、樂、默、謙、重、審、勤、儉、寬、安、蛻、歸”十六字為教子孫之道。并提出諸如“名也者,響也;身也者,影也。能克己,乃能成己;能勝己,乃能成物”,“自愛不自貴,自知不知見”,“自貴莫如忍辱,忍辱莫如遠人,遠人莫如親書”等處世之方。傅山的家訓思想兼容儒、道、釋三家之理,不流入俗,獨樹一幟。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傅姓歷代名人179名,占總名人數的0.3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八位;傅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37%,排在并列第六十一位;傅姓的著名醫(y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yī)學家總數的0.33%,排在并列第六十一位;傅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28%,排在第七十三位。
歷史上傅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鄭國大夫傅瑕;西漢大司馬傅喜;東漢文學家傅毅;三國魏哲學家傅嘏;西晉哲學家兼文學家傅玄,御史中丞傅咸;唐朝學者傅奕,武則天時宰相博游藝;北宋律博士傅霖;明朝名將傅友德;明清之際思想家、書法家傅山;清朝工部尚書傅維鱗,武英殿大學士傅以漸,湖南按察使兼署布政使傅鼐;民國藏書家兼校勘家傅增湘;當代中華醫(yī)學會會長傅連障,化學家傅鷹,歷史學家傅衣凌,畫家兼美術教育家傅抱石,語言學家傅懋勣,紡織技術專家傅道伸,文學翻譯家傅雷,中國道教學院院長傅元天。
傅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3.9%,A型占29.2%,B型占28.2%,AB型占8.8%。